聯系地址:北京市東城區光明路13號北玉大廈4層4016室第一防護
電話:400-835-8363
傳真:010-57169889
什么是慢性腰痛?
腰痛亦有人稱“下腰痛”,是指后背腰骶部的疼痛或不適感,可伴有或者不伴有下肢的放射痛。臨床上所診斷的下腰痛是一系列癥狀的總稱,而非特指一種具體的疾病。
相關研究顯示,有50%的患者在初次發作4-8周內可自愈,但復發率卻高達85%。國外數據報道:大約65%-85%的成年人一生中至少有1次以上的下腰痛發生,在美國的發病率僅次于呼吸道感染。中國作為“世界工廠”正處于工業化階段,有大量體力勞動者,因此發病率更高。結果就是造成大量勞動力的喪失,同時帶來經濟的損失。
目前學術界認為下腰痛發生的原因主要包括:
1. 機械性的脊柱疾病(主要包括腰肌勞損(70%)、腰椎間盤突出(4%)和椎管狹窄(3%)等),占全部下腰痛發病率的97%;
2. 非機械性的脊柱疾病(主要包括腫瘤(0.17%)、感染(0.10%)和骨性關節炎(0.13%)等),占全部下腰痛發病率的1%;
3. 內臟疾病(泌尿系統疾病和婦科疾病等),占全部下腰痛發病率的2%。由此可見,腰肌勞損占所有下腰痛發病率的2/3。
腰肌勞損是腰部周圍肌肉和軟組織的一種病變,主要癥狀是腰或腰骶部脹痛、酸痛,反復發作,疼痛可隨氣候變化或勞累程度而變化,如日間勞累加重,休息后可減輕。 其日積月累,可使肌纖維變性,形成瘢痕、纖維索條或粘連,導致長期慢性腰背痛。如果長時間得不到有效地治療,那么就會降低肌肉和軟組織對腰椎的保護作用,從而引發椎間盤的病變。腰椎間盤突出引起腰腿痛后,導致腰部姿勢的改變,從而加重腰肌勞損,形成惡性循環。
目前臨床上對于腰肌勞損的治療主要是物理治療和按摩,同時給予口服肌肉松弛藥和鎮痛藥。這些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緩解不適癥狀,但由于腰部肌肉孱弱的現狀沒有發生改變,因此長期療效差且極易反復。
脊柱穩定的軟組織基礎
早在1983年,Denis.F在SPINE發表文章,首次提出脊柱穩定的“三柱理論”。在這篇文章中除了明確前中后三柱結構在脊柱穩定中的作用外,還首次提到韌帶這一軟組織對于脊柱穩定的作用。
前柱:前縱韌帶、椎體前1/2和椎間盤的前部;中柱:后縱韌帶、椎體后1/2及椎間盤的后部;后柱:椎弓、黃韌帶、椎間小關節和棘間韌帶
1992年,耶魯大學醫學院Panjabi撰文提出了脊柱穩定的三個亞系統。其中椎骨、椎間盤和韌帶是被動亞系統,脊柱周圍的肌肉是主動亞系統,而相應部位的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是控制亞系統。這三個亞系統互相協調,動態調整共同構建并維持脊柱的穩定。在這個理論中,脊柱周圍的肌肉和肌腱對于脊柱穩定的作用進一步被提升,達到和骨性結構穩定同等重要的地位。
脊柱穩定系統主要依靠3個亞系統的之間協調:被動椎骨系統,主動肌肉系統和神經控制單元
2000年,運動醫學專家John D Wilson首次提出核心穩定(Core Stability)的概念,他認為人體核心由腰、骨盆和髖關節的肌肉組成,其穩定性可以預防脊柱在運動中受傷,提高脊柱部位的平衡能力。相關研究結果應用于運動損傷、勞損的預防和康復,取得了較好的結果。在這篇文章中還提供了數種核心穩定的訓練方法,其中的部分方法沿用至今。
2001年Stuart M Mcgill發表文章進一步完善了腰部核心穩定的理念[4]。文中繪圖詮釋了腰部核心穩定的理念(圖4),并在之前訓練方法的基礎上補充創新了多種核心訓練方法,其中首次提出的平板支撐訓練方法如今已經風靡全球。
核心的定義和范圍
所謂的核心主要包括脊柱、髖關節、骨盆和下肢近端以及腹部結構,其中腹肌在前,椎旁肌和臀肌在后,膈肌在頂部,骨盆底肌和髖部肌肉在底部。目前對于核心肌肉的范圍仍然存在爭議,比較公認的是核心肌肉是指人體肋骨以下至骨盆的部位,所包含的肌群有背部、腹部和構成骨盆的所有肌群,具體包含的肌群有腹肌群、背肌群、腹橫肌、骨盆底肌及下肢近端的肌肉群。
核心肌肉的作用主要包括發力和力的傳遞。例如舉重運動員將杠鈴舉過頭頂兩臂伸直,此時杠鈴的重量將通過上臂經過核心力量區域傳遞至下肢,再由下肢傳遞到地面,在這一過程中核心區域主要負責力量的傳遞。如果核心區域成為力量傳輸的瓶頸,那么即使是上下肢再大的力量也不足以支撐起杠鈴的重量。
而對于準備扣球的排球運動員來說,從彈跳躍起的那一瞬間起,身體的發力就不能借助地面的回力。那么在空中完成軀干部位由伸展變為屈曲的扣球動作,則需要借助核心部位的發力才可以完成。
在絕大多數運動或者活動中,傳遞的作用和發力的作用并不能完全分開,經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。
暫無信息
地址:北京市東城區龍潭路甲3號翔龍大廈五層E06室First Training 電話:400-835-8363
傳真:010-57169889 郵箱:diyifanghu@126.com
玖玖眾合(北京)體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京ICP備15064127號